直播昆曲 → 究竟该如何传播传统文化?俞涵湉的方法和启发
刚开始,俞涵湉是“单打独斗”。她在抖音APP上,以账号“KK(昆曲)”直播,也会发布一些昆曲选段的表演视频。在尝试了半年之后,她看到了这个方法的可行性,于是找到几位同事,一起在账号“昆曲八万”上做“团播”。
聊到“团播”这种形式,俞涵湉说,“彼此搭配和互补,能尽快把账号做起来。在这个过程中,大家也能尽快在网络直播这条路上成熟起来。”比如,俞涵湉是花旦,另一位成员反串小生,两人搭配,表演就会更完整;再比如,有成员内向,也有成员外向善于聊天,彼此互补,就能很好地维持直播间网友互动热度。
团队成员们齐心协力齐步向前,“昆曲八万”的直播,最多一次“场观”(直播间观看人数)突破10万,同时在线人数超过3千人。慢慢地,成员们也各自累积了一定的短视频创作心得和直播经验。随后,大家“分头”各自运营账号。俞涵湉回到了个人账号“KK(昆曲)”,继续做昆曲直播。
虽然俞涵湉已经直播近两年了,其账号也有了不少的粉丝。但是,她的直播次数和时间,依然是“大约”。她每周大约会直播4天。每次直播,大约2小时,在晚上8点多钟到10点多钟。与此同时,她没有直播流程计划。就连在直播期间唱昆曲的时长,也不固定。
说到原因,俞涵湉说,一方面,自己并不是职业主播,白天要上班,有时候可能还要出差演出,是没办法做到每天直播;另一方面,她并不想把直播模式化模版化,她更希望和网友成为朋友,哪怕是解压解闷的朋友也好。所以,她在直播期间,大部分时间是不唱戏,而是和网友们聊天,聊大家的日常生活,也会聊自己是干什么的,以及什么是昆曲。“网友先是要看到主播本身,才会进一步去了解,主播是干什么的。”而这也是俞涵湉探索出来的传统文化传播心得,让大众先看到表象。
如何更好地传播昆曲这类型的非遗传统文化?俞涵湉说,要先让人们看到表象。
“昆曲历史悠久、文化底蕴深厚,是有门槛的。要想让大家一下子就看到戏好、嗓子好这些内涵,是不现实的。只能让大家先看到表象。通过表象,打开大家对戏曲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好奇心。”俞涵湉以近期凭借《新龙门客栈》走红的陈丽君举例说,大家是看到了陈丽君的扮相帅气,才了解到陈丽君表演的是越剧,从而进一步了解越剧这一文化艺术瑰宝。“不过,陈丽君的帅气的装扮,一定不是仅为了让观众看到表象,一定是出于对艺术的尊重、对观众的尊重。”俞涵湉补充道。
在认识到这一点后,俞涵湉对每一次登台表演,都倾注了热情和专注。一方面,这是表演艺术家应有的素养;另外一方面,她希望观众在观赏她的表演时,能够感受到昆曲震撼的力量、新颖独特的魅力以及极致的美感,从而愿意驻足停留,细细品味昆曲所蕴含的独特韵味和深厚内涵。因此,俞涵湉在准备每一次演出时,都极尽所能,力求完美。为了那短短的十多分钟表演,她经常需要花费两个多小时进行精心的化妆,确保自己的形象与角色完美契合。而一旦嗓子稍有不适,她便会毅然决定暂停接演任务。她知道,只有在嗓音状态最佳的情况下,才能为观众带来最佳的听觉享受。
俞涵湉在线下公开演出,确实会有不少观众被她的扮相震撼,觉得她的表演新颖。还有一些观众来到后台,找到她,问“以后可以去哪些地方看昆曲?”俞涵湉说,“我会以‘这场演出,有没有打开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好奇心’,来判断这场演出,是否圆满或者成功。”
在线上直播,俞涵湉也是先让大家看到表象,也就是让大家看到她这个人,喜欢她这个人,从而去了解昆曲。“如果只是在直播间唱戏,是会让网友有距离感的,网友可能不明所以就划走了。”俞涵湉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内蒙古大姐,在直播间里和她唠了半个多小时的家长里短后,才知道她是昆曲演员。随后,这位内蒙古大姐专门去了解昆曲、去听昆曲。慢慢地,她喜欢上了昆曲。后来,俞涵湉在直播期间,内蒙古大姐还在评论区给网友普及昆曲知识。俞涵湉说,通过近两年的直播,她和不少网友处成了朋友的关系,有时候直播太久,她自己都没注意嗓子哑了,粉丝倒是一下就能发现,会叮嘱她要多休息。
如今,俞涵湉主要通过三种方式,传播昆曲这一文化遗产:公开的现场演出、晚上的网络直播,以及在苏州市沧浪实验小学校给孩子们上课。
虽然俞涵湉一直都在身体力行地传播昆曲,但是她却说对传承这件事并没有远大宏大的目标。“能让更多的人知道,原来戏曲里面不仅仅有豫剧、京剧,还有昆曲;原来这就是昆曲啊;原来昆曲是‘百戏之祖’呀……就够了。”“有人说到传承,就会说到让更多人去学习、去从事这个行业。我从不给自己树这样远大宏大的目标。如果我能做到,那一定是顺其自然的结果,而不是我谋划的结果。一方面,我没办法在现在的这个年龄,就树立这样的目标。另一方面,我不认为一定得是去从事这个行业,才叫传承。在我看来,认识和了解,也是传承。”
俞涵湉在演出时,以及在苏州市沧浪实验小学校给孩子们上课时,经常被问到,“我的孩子可以从事昆曲表演吗?”“老师,我将来可以从事昆曲表演吗?”俞涵湉说,“很多家长或者孩子,是看到我们在舞台上的‘震撼’‘新颖’和‘美好’,而没有看到我们在走到光鲜的舞台前,所走的漫长的辛苦之路。”“如果将来真要从事昆曲这个行业,那一定得是兴趣使然。”
俞涵湉走上昆曲之路,和儿时家人喜爱戏曲有关。从小,她会随家人看戏,耳濡目染,长大后萌生好奇探究的念头,决定报考昆曲学校。“2013年,我16岁,进入苏州昆曲学校学习。每天早晨5点30分起床,早晨6点钟开始训练,一直要练到晚上8点钟。包括拉筋、翻跟头等等。这些苦,是我在进昆曲学校之前,没有想到的。我之所以坚持了下来,就是因为兴趣。”2017年,俞涵湉进入苏州昆剧院实习。现,俞涵湉职于苏州昆剧传习所。时至今日,俞涵湉依然每天坚持练习。
前不久,微博上有一条热搜,“妈妈说我不一定要考公考编当老师”的话题,引起大家热议。这个话题,就是来自俞涵湉。俞涵湉说,人生是旷野,而非轨道;兴趣使然,才会不畏艰难险阻、不厌其烦、乐此不疲、享受其中。